愛自己(love yourself / self care),是近年來提升生活品質的重要議題,不少人在廣傳愛自己語錄,您有想過在愛自己的當下,你愛的「自己」是哪個自己? 我們該把「哪一個我」排在第一順位呢?
三個部分的我:小我、大我、身體我
1.「小我」是表象的我
我們的名聲、利益、虛榮心,綜合一切你想要對外呈現的形象。
小我在乎攸關自己的一切:自己擁有的、物品、名利、虛榮、表象,以自己利益出發點的一切。
小我的意念要我們保護自己,維護自身利益,經營自身表象的呈現,能為利益犧牲自身以外的。
2. 「大我」是本質靈性的我
我們以生俱的愛和熱情,願意為自己以外的事而付出。
大我沒有世俗、社會身份、價值觀的框架。大我是本質的我,最接近剛入世的寶寶,最純真的靈魂呈現。
對一切充滿好奇,願意接納生命的新奇體驗,在電影《靈魂急轉彎》The Souls 裡,22 號靈魂初來到世界,為每片落葉驚奇、為一口披薩感到幸福。(註解ㄧ)
3. 「身體我」是生物機能的我
身體是提供感官經驗,與世界互動的載體,像電影裡的阿凡達 (avatar)。
許多人誤以為身體就是自己的全部。身體只是我們體驗地球,物質生活的生物載體。它隨著我們的環境、生活經驗、及思考,運作和顯化我們的人生實境。
您知道嗎?人約 35 歲時,便累積形成了大部分的信念和習性,每日重複 95% 的所思所想。(註解二)
該愛哪一個我呢?
我們覺得在愛自己時,或許只是在照顧其中一個「我」。每日起床想:等等要吃什麼? 沒一會兒又想如何滿足自己。再又想為了外在形象,怎麼精心打扮。夜晚了,等等再來個感官刺激吧!一整天忙下來真是沒完沒了。
以為很『愛自己』卻感覺少了某種心靈的快樂。
到底該花精力在愛哪一部分的我呢?
生命真正的快樂必須平衡這份愛,讓它符合自我實現,和對自己生命的期望。
認識「身體我」我的習性
人體為了提高效能,重複的行為可以不需思考執行。重複讓大腦的神經元連結更深,形成自然的迴路機制。雖效能高,但當習慣不自覺的養成…
以為在愛自己,但其實只是在滿足身體的某個習性,或是失衡情緒的補償需求。
例如,累了一天晚上追劇來紓壓,當身體習慣了 舒壓 = 看劇,或 喝酒 = 放鬆。迴路重複後,我們便很難跳脫「身體我」的習性。隨著累積,我們不自覺地養成相當多的習慣。
💡停下來,問問自己: 我有什麼習性?我在補償哪一方面的失衡呢?
滿足「身體我」並沒有錯,但對自己的行為驅動力養成覺知,會是自我實現的重要基礎。
在生命有限的考量下,您想滿足小我、大我、還是身體我,是完全掌握在自己的選擇。有限的地球體驗中,您有什麼人生目標? 能聽到自己內心的聲音便是重要的課題。
💡聽見自己內心的渴求、必須學會真正『愛自己』,才能聽見並肯定內心的聲音。
以下分享三個愛自己的重要基礎,幫助您打造充滿愛的人生體驗。
愛自己基礎一:選擇原諒、寬恕他人
原諒與寬恕代表,我願意放下所謂他人的過錯,不用別人的錯,來懲罰自己。換句話說,不輕易的貼上『受害者』的標籤。
原諒在於一念之間。或許我們氣了一輩子,但對方並不知情,我們卻傷了自己的身體,將寶貴的一生囚禁在自己的負面情緒裡。
您遇過一直活在過去的人嗎? 原諒是讓自己從解脫痛苦的根本。原諒和寬恕是高度智慧的抉擇。
我們若無法寬恕,便會與痛苦並存,無法徹底從事件裡脫離,傷也無法真正的癒合。每想到對方如何不可原諒,就像不斷剖開原可癒合的傷口。
恨與善無法並存,恨意讓傷無法完整的癒合。
愛自己是選擇放過自己,透過理智的理解,知道自己正用別人的錯在逞罰自己。療癒它便是讓情緒可以透過理性的了解,和感性的釋放,與事件全觀性的和解。
推薦延伸閱讀:難以原諒對方?2大步驟避免陷入「受害者心態」持續傷害自己
憤怒是受傷的表象
氣頭上時談寬恕並不容易。我們受傷時,實際感受到的常是憤怒。此時先不責怪任何人,而先理解:
憤怒是受傷的表象。 當一個人越憤怒,表示越傷痛。
你可以先跟自己說:我生氣是因為我受傷了。
幫助對外嗔怒的情緒,轉向對內了解自己受傷的原因。從憤怒轉向愛惜自己。此舉可以降低內心聲音不斷加油添醋。越想越氣。
以下內心對話可供參考:與其生氣下去,我選擇更有智慧的方法,從愛自己的角度,試著原諒對方。即使在我的觀點裡他有很多過錯,因此傷害了我,但我選擇不加害自己。透過原諒可讓我更容易地放下。
💡情緒釋放的課題裡,以為已經『放下了』卻常還是臨門一腳,以宏觀的角度打開自我檢討的空間。
💡請試著真心和徹底的原諒傷害過您的人。幫助自己走出事件的影響,真正的愛自己。
原諒寬恕的小技巧:乒乓球桌觀察法
深陷在角色裡的我們,有時很難抽離並且寬恕。在此分享一個換位的小技巧。
想像自己正經歷某事件 –
你的視角原是迎面著對方,與對方來回互動中,像是在打乒乓球。
觀眾視角
現在請轉離第一人視角,成為一個場外觀察的人。你成為觀眾視角(圖示),觀賞自己參與事件的過程。
請試著以一位觀眾的角度,客觀理解整件事的構成和連貫性。找出每一個對應,參與的角色行為背後的原因。
行動都有背後的驅動力。時機出現時,請客觀的思考,是什麼原因讓對方這麼做?
原諒「人性」
當我們深入行為的驅動力時,漸漸會發現犯錯的常是『人的天性』。人本是不完美的動物,愛恨情仇、貪嗔癡…。
可試問自己:我是完美的人嗎?我有哪些『人性面』自己也很難克服的? 我是否曾經因為自我,無意地、有意地、而傷害了某人、生物、或地球呢?
問:就算我不會犯和對方一樣的錯,我就真的那麼完美,有資格要求每個人都和我一樣嗎?
我們都是人。
都可以選擇原諒『人性』。
當您這麼思考後,通常會發現,其實沒有所謂『應該』或不應該。這些批判往往是主觀的。既然這樣,何必傷身?饒了自己,一轉念,一切能隨時間沖淡。
愛自己的基礎二:釐清外在的期待
一昧的為別人付出,時時刻刻為了滿足社會、文化價值觀,和家庭的期待讓我們感到疲憊委屈。
但我們付出的背後也有驅動力。試問自己,我為何願意付出呢?
為別人付出的行動表象下,我們真正要的是: 滿足對方期待後,自己得到的感受。
是什麼感受願意讓我們努力付出呢?
我想感受到被愛,被肯定?
人為感受而驅使
母親 / 家庭是我們學習愛的第一個對象。若說不準哭鬧才有愛,我們聽話安靜。讀書名列前茅才有愛的關懷,我們努力向上。名牌跑車才有關注,我們變得浮華虛榮。
社會價值觀的影響 –
人以為 賺很多錢能快樂。
但本質上,是為了得到愛與肯定。
因此我們很容易活在別人的期待裡。
當我們認知到自己對某種感受和愛的渴求,便可以針對自己的驅動力做功課。將生活的掌握抓回來。
如何鬆綁他人的期待,避免情緒勒索?
常說『被情緒勒索』一詞,在我們的主觀情境裡,它是真實的。但自己在這情境裡是『願意』被勒索的一方。我們花的每一份精力,都是自己的選擇。沒有人指槍威脅我一定要做什麼。
問💡:為何我...情願被勒索?
答案很簡單。因為完成後我會得到某種感受。我想要得到這個感受,因此願意付出。
當我們重視「別人的期待」優於對自己的付出,沒有對或錯,重點是清楚這是自己的選擇。
當生活出現失衡,愛自己時必須能釐清驅動力。
找出向內自足的方法, 而不是一昧的向外渴求。
當我們習慣不斷向外尋求來滿足某種感受,會處在被動和無力的位置。不斷追逐,得不到後又感到失落,又更往失衡的方向惡性循環。
💡小提醒💡
一開始釐清驅動力時,因為長期在聽別人的需要,沒有聽過自己的聲音,不曉得如何開始。
這時要記得,先捕捉住第一個直覺。歡迎先於網站底部訂閱千萬靈魂,未來有相關工具包上線時將第一時間與你分享。
愛自己的基礎三:優先照顧好自己
唯有先把自己顧好了,才有餘力幫助更多人。
把自己照顧,好包含多方面的生活平衡,這是我與恩師 Jon Butcher 學習的重要人生課題。至今都還是深深影響我,受用無窮。在此與您分享:
💡人生的 12 項平衡
(Lifebook 12 Categories )
- 身體:飲食、作息、運動
- 智慧:旅遊、閱讀、生活歷練
- 情緒:穩定和正面
- 品格:內在與外在一致
- 靈性:天地合一、無我
以上為自己一人就能達成的平衡。
- 社交:朋友
- 愛情:另一半
- 家庭:父母、家人
以上為與他人的生活平衡。
- 財務:金流的入與出
- 事業:實踐自我的職務
- 品質:生活的品質(以上10項)
- 遠景:人生長遠目標
當我們能以此清楚的規劃人生,我們便會有一個快樂和平衡的人生體驗。
每一項的前提,請以愛自己為出發點,將自己的生活打點好,才有餘力好好地幫助別人。
把自己放在第一位,不是自私,而是大愛。
愛自己的方法,不是放棄別人的期待、聲音、要求,只是把自己的優先順序往前。
結語:勇敢的愛自己,先照顧好自己
此文章分享了愛自己的三個基礎,三個部分的我,和行為的驅動力,並期待『生活的 12 項平衡』能幫助您掌握,更諧和的快樂生活。期待您能聽見自己內心的聲音,跳脫出生活舊習,並解脫外在期待的束縛,勇敢地實踐自我。
永遠記得,把自己放在第一順位不是自私,而是大愛。只有照顧好自己,您才有餘力照顧別人。歡迎先於網站底部訂閱千萬靈魂,未來有相關工具包上線時將第一時間與你分享,期待幫助您實現更好的自己!
幫助您聽見愛自己的內心真正渴求。
誠心祝福千萬靈魂。
參考資料
註解 1:《靈魂急轉彎》
註解 2:《學會自戀,找回被愛的自己:放下「不允許依賴」的觀念,讓自己和他人都快樂的心理學》
註解 3:《被討厭的勇氣》